人文相山
相山非遗
相山旅游
相山人文
相山非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相山 > 相山非遗
 
 
庞氏棕编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来源: 发布时间:2017-6-15 10:03:27 发布人:


庞氏棕编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一、项目简介

棕编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 ,最早可追溯到清嘉庆年间, 以长江流域为主。

庞氏棕编主要在淮北乡村流行,1932年庞殿月在湖南受到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的传授,学会了制棕工艺。湖南民间艺人易正文(1892年人,去世不详)精研棕编技艺,常伏草丛树下,观察昆虫、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觅食、争斗等各种活动姿态,刻苦钻研,所编蝗虫、螳螂等品种售诸市上,颇受欢迎,被誉为“湖南综编易”。庞殿月得到易老的亲传并在后来形成自己的庞氏风格。庞殿月做的棕编工艺品采用的是老粽叶和棕叶芯为原料,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60年代庞殿月回到淮北(渠沟),当时淮北周边水土肥沃,生长着许多棕树,庞殿月除了忙时务农外,他春季制作床垫,棕刷,棕绳;秋季将粽叶制成扇、帽及棕编盛用器和小摆件,深受广大乡民欢迎。庞氏棕编第三代传人周华民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棕编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一件件都非常逼真,因此在淮北地区非常受人们的喜爱。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棕编工艺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一些棕编生活用品在淮北地区依然受到欢迎。看棕编制作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能买一件价廉物美的作品更是一种精神乐趣。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相山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属淮河流域。北靠山东、东望江苏,西依河南,南临淮河。全境平川广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山水秀丽、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地下水、矿产资源丰富。相山历史悠久,2000多年来,历代王朝分别在此设郡建县,因境内有相山而得名。

相山区属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870mm,相对温度67%,年平均日照时间3325.7小时,无霜期209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地下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因此非常适合棕树的生长。

历史渊源    

棕编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 ,最早可追溯到清嘉庆年间。湖南民间艺人易正文(1892年人,去世不详)精研棕编技艺,常伏草丛树下,观察昆虫、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觅食、争斗等各种活动姿态,刻苦钻研,所编蝗虫、螳螂等品种售诸市上,颇受欢迎,被誉为“湖南综编易”。他对棕编进行了改进,改鲜叶为干叶,改叶脊为铁丝,并用单肚皮对单肚皮缝合法,用彩漆着色。1932年庞殿月在湖南受到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的传授,学会了制棕工艺并在后来形成自己的庞氏风格,其主要特点是造型逼真、手法多样。1962年庞殿月回到淮北(渠沟),当时淮北周边水土肥沃,生长着许多棕树,庞殿月除了忙时务农外,他春季制作床垫,棕刷,棕绳;秋季将粽叶制成扇、帽及棕编盛用器和小摆件,深受广大乡民欢迎。庞殿月将手艺传授给了儿子庞得才,二人在淮北乡村办起了自己的棕编作坊,他做的棕垫、棕扇、棕帽等以美观耐用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当地百姓口中流传的“一棕、二棉、三苇席”,这里的一棕指的就是庞氏棕编了,在集市、庙会期间棕编制品被争相购买,他的棕编工艺品如十二生肖更是人们生日互赠的礼物。庞氏棕编第三代传人周华民在外公庞殿月家看到舅舅庞得才编的棕编作品,小到昆虫、大到飞禽走兽,一件件非常可爱,便好奇的也跟着庞得才学着编。周华民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棕编形象,小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大有猴子、鸡、鹤、孔雀、龙、虎等。周华民近年来继续深入研习棕编这一工艺,并将这些技法传授妹妹周淑敏。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棕编工艺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一些棕编生活用品在淮北地区依然受到欢迎。看棕编制作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能买一件价廉物美的作品更是一种精神乐趣。

基本内容

棕编工艺品的材料主要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棕编使用的工具有剪子、锥子、大号缝衣针、钳子、镊子、铜丝等。

使用细铁丝制作骨架,以白色或棕叶原色(绿色)棕丝为材料,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以穿插、折拉、编扣、打结、起头、断头、剪边、剃头等技法来构成稚拙可爱的鸟兽虫鱼等形象。

锁折法:用棕叶片锁折造型是棕编的基础手法,分单脊双叶锁折法,单脊单叶锁折法,双脊双叶锁折法和双脊单叶锁折法,

编织主体构成则分有“单肚皮”和“双肚皮”区别。蜻蜓、蚱蜢、虾、蜈蚣、、龙、蛇等使用单肚皮制法。编制企鹅、孔雀、凤凰、白鹤、老鹰等禽类动物和猴子、梅花鹿、恐龙等大型动物则把“单肚皮”改为“双肚皮”,即用编制蚱蜢、螳螂的工件,两件“肚皮”对“肚皮”地缝合起来,形成有胸有背的工件。

缠绕法将叶片横向剪成锯齿形,缠绕在禽类的颈部、腿部或蛇鱼的体部,编成一层层的“羽毛”或“鳞片”。此外,将叶片撕成5毫米宽的长条,缠绕在4股的小铜丝上作禽类、鼠类的小腿,当缠至“爪子”时,叶片一分为四,将一支缠在一根铜丝上,缠到适当长度,将铜丝回折压住叶片的尾子,作为后趾,另三支叶片,分别缠绕在另三根铜丝上作前趾。然后,将叶片被铜丝折压住的尾子剪尖,恰作为禽类、鼠的爪子。

结辫法将叶片撕成适当宽度,编成三股或五股的辫子,作蜻蜓尾或青蛙腿。将叶片撕成毛发状,编作妇女的辫子;或作龙、蛇的骨架,外缠绕鳞片,或盘成轮状作车轮、或作蒲苫。

插入法将叶片的尾部剪下,插入锁折工件的缝隙中,作螳螂,蚱蜢等亮翼昆虫的翅膀或飞鸟的翅膀。插入时,沾点胶水便于固定。

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以彩色棕丝编制 的动物则以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不俗不艳为特色。本人的编织手法是在传统的结体穿插扎系的手法上又创造了自己的编织手法 ,使造型更加生动形象。主要题材有十二生肖和飞禽走兽 . 造型可大可小 ,视题材而定。

不同于绘画、剪纸、刺绣等,棕叶编织并没有固定的蓝图,同样的物件,做不同的造型,棕叶要用叶芯部分还是叶边沿部分、如何搭配、如何构成,都要事先在头脑里想好

制作过程 ,小型作品需要几小时 ,大型复杂的作品要经过题材构思 ,造型设计 ,编织手法的合理安排等 ,时间需要数天才能完成 .而且要在安静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完成 .可以说每一件作品, ,都是艺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是不可复制的孤品 ,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主要作品有十二生肖及各种昆虫等。

传承谱系  

上世纪长沙人易正文总结了前人的编织经验,并认真观察虫、禽、兽的形态,对棕编进行了改进,改鲜叶为干叶,改叶脊为铁丝,并用单肚皮对单肚皮缝合法,用彩漆着色。他把棕编从民间小玩意变成了工艺品。

庞氏棕编第一代传承人庞殿月受到易正文的传授,学会棕编技艺,并将其带回淮北,传给儿子庞得才。第三代传承人周华民自小跟舅舅习得此技艺,近年来继续深入研习棕编这一工艺,并将这些技法传授妹妹周淑敏。


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代传承人周华民

第四代传承人周淑敏

四、项目论证

主要特征

采集棕叶、单纯用棕叶编织,具有小巧的特点,精于编制虫鸟等小动物。作品立体感传神、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熟制棕,可长期保存,不霉不腐。

棕编材料,只有黑、白、棕、绿、黄几种颜色,均为灰色调,反差不大;材料的形状以片状、丝状为多。材质中叶片纤维性很强,棕枝木质柔软可塑性好。棕编要运用材料的颜色、质地等条件,选择编制的题材,扬长避短,充分发展棕编工艺的独特优势。

重要价值

棕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手艺,很能锻炼人的耐性和毅力,是最‘土’的民间艺术”。 棕编作品样样细致精巧,朴实大方,协调明快,具有极强的民族色彩和艺术观赏价值

濒危状况

棕编要学会很容易,但要学好太难。作为纯手工活,学了没有好的回报,花一两个星期编出的一件作品,最多也就卖几百元钱,学员无法指望靠它来谋生计。民间艺术无人继承和宣传,导致棕编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庞氏棕编目前只有周华民和周淑敏两个传人,抢救和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友情链接
安徽省图书馆  铜陵市义安区图书馆  芜湖县图书馆  怀宁县图书馆  宁国市图书馆  长丰县图书馆  凤阳县图书馆 
版权所有 相山区图书馆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政府南50米相山区文旅体局
备案号:备案中  技术支持:安徽三户网络
您是本馆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