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相山
相山非遗
相山旅游
相山人文
相山非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相山 > 相山非遗
 
 
焦派根雕艺术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来源: 发布时间:2017-6-15 10:48:40 发布人:

焦派根雕艺术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利用树根制作艺术品,早在原始社会就有萌芽,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 “辟邪”和“角形器”, 它的发现,表明了我国劳动人民早期创作根雕作品的事实,显示了我国古代根雕的制作水平。随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历经各个朝代的传承和发杨,这门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至明清时期日臻完美,一部分出土和流传至今的根艺作品,至今仍被北京的故宫、颐和园以及上海的豫园等博物馆收藏。作为民间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它来源于广大民众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它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大众性。是东方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

根雕是树根造型艺术的简称,它是以一定自然形态的树根为基材,经人为筛选、观察、构思、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独特艺术品。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千姿百态,饱含野趣,展示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根雕作品贵在自然,妙在传神,且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美妙自然的形态是不可能被人为复制的,一件好的根雕作品另人爱不释手叹为观止。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枯木断根,经过根艺美术家的审美发现,“因材施艺、依势造型”,把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的融为一体,“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显示出其永恒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完美结合。它那自然质朴、含蓄典雅、千姿百态、气韵如生的艺术造型,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相山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属淮河流域。北靠山东、东望江苏,西依河南,南临淮河。全境平川广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山水秀丽、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地下水、矿产资源丰富。

淮北地区属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870mm,相对温度67%,年平均日照时间3325.7小时,无霜期209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地下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因此特别适合各种灌木和乔木的生长。当地的树种有槐树、黄荆、枣树、柏树、石榴树、楝树、梨树、榆树、香樟、桃木、香檀、黄杨、银杏等,其木质坚硬细腻。像椿树、柳树瘿和哪些虽然木质不太好但形态较好根材,也能制作出很好的艺术作品。特别是那些深埋土中的枯木残根,经过土壤的侵蚀腐化和岁月的洗礼所形成的阴沉根木,其质地坚硬,色泽深褐,形状怪异,更是制作根雕的上好材料。

历史渊源

根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利用树根制作艺术品,早在原始社会就有萌芽,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 “辟邪”和“角形器”, 它的发现,证明了“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是同步的”论断。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劳动人民早期创作根雕作品的事实,显示了我国古代根雕的制作水平。

随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历经各个朝代的传承和发杨,这门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至明清时期日臻完美,一部分出土和流传至今的根雕作品,至今仍被北京的故宫、颐和园以及上海的豫园等博物馆收藏。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不断的提高,我国这门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又“枯木逢春”,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为了更好的促进这门艺术的健康发展,1985年,在马驷骥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在常任侠、王朝闻、刘开渠、王森然、徐肖冰、华君武、常书鸿、吴作人、张仃、等文艺界老前辈的倾力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雕研究会”,1994年又晋升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并创造性的设立了以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命名的“刘开渠根艺奖”,使根雕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走上了正规的艺术发展道路,为我国这门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健康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焦福建自幼喜欢绘画和造型艺术,自八十年以来,长期致力于根雕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创作思路上,重视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进行艺术创作风格化与个性化的探索,在理论发现和创作实践中寻求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作品精深的内涵以及高品位的艺术表达。因而在作品题材创作和创新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93年焦福建与我市根艺爱好者共同努力,成立了“淮北市根艺研究会”。20多年来对会员积极传授根雕创作技艺,吸收了众多根雕爱好者。

基本内容

根雕作品贵在天然,重在发现。一件完美的根雕作品不管用什么形式表现都离不开它所用的材料。在创作时必须去发现、搜集一些材质好、形态奇、造型美的根材。好的根材木质坚硬、细腻、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

形态各异的根材,大都蕴藏着一些灵性,似飞禽、似走兽,似人物造型、自然景观等。 “往往过百木而不遇,相千根亦难一得”。 要想使一个杂乱无章的树根“活起来”,成为真正的艺术品,首先要求创作者在拿到根材后先不要急于动手制作,而是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对根材的合理运用和巧妙的艺术构思上,要从各个角度反复琢磨、多方审视,准确把握根材形状所表现的最佳型态,抓住其所蕴藏的神韵和动感,综合合理的利用根材的自然线条、纹理、色泽、疤节、孔洞、斑痕等自然因素,“巧借天然,因材施艺”。用其敏锐的眼光和的艺术构思,去发现根材所蕴含的力度、动感、神韵。并巧妙的运用变形、抽象、夸张的艺术手法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把根的色、形、质、味、韵加以充分的利用,让作品自然材质的“奇”和作者构思意境的“巧”完整结合,使作品更好的融根趣、天趣、野趣、意趣于一体。

完美的根雕作品不仅要有好的根材和巧妙的创意构思,同时还需要作者精湛的制作技艺。巧妙艺术构思和精湛制作技艺,是衡量根雕作品好坏的首要条件。所谓制作技艺,也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技艺手法,也是我们常说的“手艺”。它从根材的剪裁、取舍、去皮、防虫、雕饰、打磨以及到作品的抛光、配座、刷漆、烤蜡等,始终贯穿在根艺制作中的各个程序。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主要作品:

《送别》、《守》、《奥林匹克魂》、《民族英雄》、《铁面无私》《扎西德勒》、《冬暖》、《葬花吟》、《母子情》、《梁山好汉》、《鹰击长空》、《梳妆》等。

传承谱系

根雕艺术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园地中一朵瑰丽奇葩。其制作技艺至少传承了几百年历史。长期以来,它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作为民间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它来源于广大民众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它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大众性。是东方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这门民间工艺今日的发展,是老祖宗留给我们今人的精神血脉记忆,是割不断,舍不去的文化之“根”。

焦福建自幼喜欢绘画和造型艺术,自八十年以来,长期致力于根雕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创作思路上,重视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进行艺术创作风格化与个性化的探索,在理论发现和创作实践中寻求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作品精深的内涵以及高品位的艺术表达。因而在作品题材创作和创新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代表性传承人

1993年焦福建与我市根艺爱好者成立了“淮北市根艺研究会”。20多年来对会员积极传授根雕创作技艺,吸收了众多根雕爱好者。焦自杨,1996年跟随其学习根雕制作。

 明,1996年跟随其学习根雕制作。

 刚,1998年跟随其学习根雕创作,现为淮北市根雕艺术研究会会长。

丁建雷,2004年跟随其学习根雕制作,现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重要价值

根雕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之河中,是有着自己鲜明风格的艺术门类,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它不属于哪种艺术门类的分支或边缘。它是一门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是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根雕不是完全靠刀斧、雕刻来表现作品,而是通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根材寻觅、观察品评,运用灵感将“型”与“意”巧妙地糅合为一体,使枯根展现出艺术生命力。

濒危状况

根雕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要学会很容易,但要学好做精却很难。制作一件好的作品往往要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学员无法指靠它来谋生。因此很少有人来继承,只是当做爱好玩玩罢了,以致使根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当今,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也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雕制作技艺的抢救和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友情链接
安徽省图书馆  铜陵市义安区图书馆  芜湖县图书馆  怀宁县图书馆  宁国市图书馆  长丰县图书馆  凤阳县图书馆 
版权所有 相山区图书馆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政府南50米相山区文旅体局
备案号:备案中  技术支持:安徽三户网络
您是本馆第位访客!